黄大年:至诚报国振兴中华
转自解放军报
在广西南宁市园湖路小学,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教育基地的一本毕业纪念册复印件中,黄大年题写的“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跃然纸上,也深深地刻在母校师生的心里。
黄大年,1958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后随父母下放到偏僻山村。
高考头一天,他走了近一天的山路,才走到20公里外的考场。19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就读于应用地球物理系,完成本硕学业的他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他的同学毛翔南至今仍珍存着1982年黄大年写在本上的赠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1992年黄大年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当时30个公派出国留学生中的一员。出国前,黄大年坚定地对同学说:“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1996年,黄大年获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2016年,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验收会上,他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6年的刻苦攻关,取得的成果入选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与屠呦呦等多位著名科学家的成果并列上榜。
骄人成果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回国7年,他像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旋转,常常忘了睡觉、忘了吃饭。2016年11月29日凌晨,黄大年又晕倒在出差途中。回到长春,单位强制安排他做了检查,可还没出结果,他又跑去北京出差。
回到长春还没喘口气儿,黄大年就拿到了住院通知:胆管癌,住院治疗。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去世,年仅58岁。
2017年5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知识分子”黄大年的先进事迹,追授黄大年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7年11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追授黄大年同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道德模范-黄大年
钟扬:一颗追梦的“种子”
转自解放军报
舞台上,话剧《种子天堂》剧情进入最高潮--在缺氧、强风恶劣环境下,钟扬拼尽气力来到海拔6000米的高度。当他终于在一堆杂草和冰雪中发现那株顽强的雪莲时,就像父亲看到自己刚出生的婴儿,脸上挂着深深的喜悦……
海拔6000米,是目前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高度。
2017年9月,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在工作中遭遇车祸,时年53岁。钟扬去世后,先后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这是钟扬生前常说的话。从教30余年,援藏16年,他带领团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帮助西藏大学建成一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植物学研究团队。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颗追梦的“种子”。
青藏高原有超过2000多种特有植物,然而,在全世界最大的种质资源库中,长期没有我国西藏地区的植物种子。2001年,醉心基础科研的钟扬只身前往青藏高原,寻访植物标本,探寻生物进化轨迹。此后10余年,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雅鲁藏布江边,都留下了钟扬的身影。
“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到那么多地方采集种子?”面对质疑,钟扬回答:“眼前的确没有经济效益,但国家需要、人类需要这些种子。做基础研究,心里想的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除了4000万颗种子,钟扬及其团队还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西藏巨柏登记在册,为珍稀巨柏筑起保护屏障。他们从采集的高原香柏中提取出抗癌成分,并通过美国药学会认证;他们寻找到雪域高原上的拟南芥,为全球植物学研究提供支持……
来到西藏,钟扬感到,这里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他由此萌发另一个梦想:为祖国每一个民族都培养一个植物学博士。
为此,钟扬不放过任何一颗可在当地生根发芽的“种子”。援藏期间,他累计培养了6名博士、8名硕士,他们多已成长为我国民族地区急需的科研教学骨干。在他的帮助下,西藏大学建立了植物学研究“地方队”。
长期的高原生活和过高的工作强度,使钟扬心脏肥大,血管极度脆弱,每分钟心跳只有44下,但只要说起援藏的事,他总有一种紧迫感。“我再给自己十年时间。”钟扬多次这样说。
首页|
走进钎度 |
产品中心 |
联系我们 |
冀ICP备2022028991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402000312号